足迹
贞观大唐第一纨绔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三章大唐厨艺之宗师 七(第1页)

又晚了,真是没脸说啥了……手残、无存稿这些,只要是跟着芋头虾的贞观大唐看过来的,都知道了……只是为了搞明白唐时的服饰、服色,查资料查的我直晕。        没想过要写成历史考据文,只想写个轻松的唐穿文,可内心总是想得要保持基本的节操,最起码别在大的历史常识上和知识上出大错……结果就需要时时查资料,时时核对资料,话说俺当年写毕业论文都没有这么主动、认真过……结果芋头虾就经常杯具了……    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正文:        唐朝的整个风气,都是以开放为主。不知道是不是隋唐之前,南北朝正是民族大融合阶段的原因,当然,民族融合的过程绝对不是某些砖家所谓的"温和"的方式,而是在血与火、血与肉的过程中而产生的。作为民族主体的汉族,一度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屠杀,而陷入了人口低潮。        战乱会产生仇恨,而伤亡在某一方面也会被动的促进开放,在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过程中,血淋淋的"民族融合"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。        翻遍世界历史,真实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血与火。唯有在融合晚期的时候,才会有怀柔方式的出现,而彼时,大势已成。正如后世某大炮所言:世界潮流,浩浩汤汤,顺之则昌,逆之则亡。        所谓,顺势而为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李唐皇室,本身就带有胡人血统,其所任用的将领和官员,颇有不少的非汉族民族。重用胡人将领和官员,甚或是外国出身的官员,在唐中后期,愈来愈成为一种常态。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,安禄山是少数民族混血,史思明则是突厥出身的将领。        当然,并不是说民族出身,就会决定其政治导向。在后世倭国入侵中华的时候,卖国的也不少都是汉族人。而胡人将领和官员,在唐中后期,开疆拓土,保家卫国,也做了很大的贡献。        隋唐以来的开放风气,在服饰、妆扮上很好的体现出来。        彼时,不仅女子着装艳丽,妆容秀奇,即便男子,也敢于面涂粉、鬓带花;着装上,不仅汉服是主流,胡服以其方便实用性,在某些场合也获得了大量的拥趸(dǔn)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杜笛上一世对大唐的服饰、妆扮是早有耳闻,这次伤愈之后去拜谢嫡母,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,需要比较正式的着装。崔氏此来,也算是对杜笛的监督。        只是杜笛这个有着现代魂儿的穿越客哪儿穿过如此复杂的服饰,这个时代又没有纽扣,甚至传统的汉服中,都没有连裆裤的存在,杜笛后世所穿的服装,在这个时代,就算是再大胆的胡人,都还没有穿过、见过。        就算是不是自己来穿戴,一切都有侍女服劳,自己只需要安心做个静静地美丽衣架,杜笛都觉得累人。要是让自己穿、脱,杜笛估计自己除了能够把衣服破坏掉,没有第二种结果。        好吧,就算是自己为了母亲和小妹,委屈一会儿吧。何况这种穿扮,大概要随自己在大唐一世了,自己总得习惯才可以。融入大唐,就要把自己做个真正的大唐人。        ……        侍女一共拿了四五套不同颜色的服饰让杜笛挑选。杜笛知道,虽然大唐可以算是封建社会中相对开放的朝代,但毕竟是封建皇权时代,在服色上有严格的规定,无论是官,亦或是民,都得按章穿衣戴帽。就算是皇子,也按照爵位的不同,有着各种样的服饰服色规章遵守。        只是,这是什么怎么还有黄色的衣服!我靠,这可是皇家专用色,自己居然有这种颜色的服饰,虽说没有任何龙纹、蟒纹,但颜色终究还是有点犯忌,是不是!这是谁干的这不是厕所里打灯笼——找死(屎)吗!        就算杜笛知道,既然是出现在自己的服饰中,而一旁的崔氏有一种安之若素的样子,那就证明自己的这身服饰肯定能够穿出去,但终归是心里不够踏实,由不得他询问一下大唐资深人士——自己的阿娘,崔氏。        "阿娘,黄色的服饰不犯皇家忌讳吗"杜笛怯怯地问,终归不是大唐土著人民,对大唐的衣食住行了解的还是不够,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,就是心理的不安定。        崔氏倒是有些不理解杜笛的想法:"圣人倒是规定过,赭黄为圣人专用,而赭黄之外的黄色,可为流外官和庶民服色。我儿虽年幼,但毕竟有荫职,可服青,当然也可以穿用这种黄色的服饰了!笛儿,让你好好学书、经,你都不用功,结果连这个都弄混了,拜见你大娘之后,当随家塾念书习字用功了!我儿虽有荫职,但终归是功名出自自己方可长久,切记!"        我的个亲娘来,我就是问个嫩黄色的服装能不能穿,您老人家不但巴拉巴拉给我来上一顿,还直接给我安排了任务,我还想在这传说中的大唐京城各处走走看看逛逛呢,您老人家这一安排,我怎么有时间呢!杜笛瞬间有了上一世上学的时候,好容易数指头盼到周六、周日,结果却被老妈告知周末两天已经安排满了:要学书法、学提琴、学美术,还要报奥数班……没有长大的孩子,在自己亲娘手里,真真是没有人权啊,无论是一千多年后,还是一千多年前。        杜笛哀叹了无数声,终归还是顺从于命运的安排——确切的说,是自己亲娘的安排。上一世填鸭教育还有周末呢,就不信这一世教育就没有休息日,何况上一世最少要学习语、数、外、理、化、地理、生物……种种学科,这一世就只学习个国语语文,就自己从无数大考小考中闯出重围的应试教育客,那还不是小Case……        慢着,刚才老娘说了个什么词圣人——孔夫子,还是孟夫子,亦或是关夫子        肯定不是关夫子——关老二被称为武圣人,是通古斯猪皮做的好事,在通古斯猪皮辫子清时代以前,武圣人都是说的南宋时期的岳飞岳武穆的。而在北宋、南宋前,是没有武圣人这一说的。两宋时期,文人士子正是傲娇的时刻,武人的地位已经被人为的压倒极低了,乃至于当兵的时候一定要在脸上刺金字,防止逃兵的发生;而唐时依附于均田制的府兵,以及均田制名存实亡之后的募兵,多数都是良家子,才有资格参军,尤其是府兵制下的士兵,几乎全都是良家子,与两宋时期的军中多无赖、军痞,截然不同。因此大隋朝府兵精锐没有杨广三征高丽耗尽之前,大唐朝前中期,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尚没有崩溃的时候,隋唐的府兵战斗力可在历朝历代排在前列,除了大汉朝前中期,大秦朝盛期,其他军兵的战力与之相仿的,唯有历朝历**国之军可比。        圣人,是孔夫子和孟夫子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。隋唐以武立国,而且大隋开国之帝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以来,政治制度日益完善,官僚的选拔,政治的运行,进入良好通道,已经不是像汉朝初创时刻那样迫切需要拥有知识的儒家、儒生加入到统治中来了——当然,尊儒尊孔的外衣还是要穿的。可对儒家、儒生的渴求并没有那么迫切。        而且,听自己老娘的话音儿,这个所谓的"圣人"是跟皇家有关!        NND,李二家上上下下就看不出有点"圣人"的样来……